质量测量指标 - Quality Metrics
质量测量指标
1. 缺陷密度
- 定义:每千行代码(KLOC)中发现的缺陷数量。
- 目标:≤ 1.0 缺陷/千行代码。
- 说明:缺陷密度可以反映代码的整体质量。较低的缺陷密度意味着代码质量较高,缺陷较少。
- 计算方法:缺陷数量 / 代码行数 (KLOC)。
2. 测试覆盖率
- 定义:自动化测试覆盖的代码行数占总代码行数的百分比。
- 目标:≥ 90%。
- 说明:高覆盖率表示测试覆盖的代码范围广,能够发现大多数潜在的功能性缺陷。
- 计算方法:已测试的代码行数 / 总代码行数 × 100%。
3. 用户验收测试 (UAT) 通过率
- 定义:用户验收测试阶段通过的测试用例数量占总测试用例数量的百分比。
- 目标:≥ 95%。
- 说明:用户验收测试通过率反映产品能否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期望。较高的通过率表示产品基本符合需求和功能规范。
- 计算方法:通过的测试用例数量 / 总测试用例数量 × 100%。
4. 缺陷修复时间
- 定义:从缺陷被报告到修复完成并通过测试的平均时间。
- 目标:≤ 3 天。
- 说明:缺陷修复时间表示问题的解决效率,较短的修复时间有助于提高项目的整体开发效率和质量。
- 计算方法:所有缺陷的修复时间总和 / 缺陷总数量。
5. 缺陷再发现率
- 定义:修复后再次出现相同缺陷的比例。
- 目标:≤ 5%。
- 说明:再发现率高意味着修复的有效性不足,可能是修复方案不彻底或测试不充分。
- 计算方法:再发现的缺陷数量 / 缺陷总数量 × 100%。
6. 需求变更率
- 定义:项目执行过程中发生的需求变更数量占初始需求数量的百分比。
- 目标:≤ 10%。
- 说明:需求变更率过高可能导致项目范围膨胀,影响项目进度和质量。因此,低需求变更率表明需求稳定、前期定义较为清晰。
- 计算方法:需求变更数量 / 初始需求数量 × 100%。
7. 代码评审通过率
- 定义:经过代码评审后,无需修改的代码占提交代码总量的百分比。
- 目标:≥ 85%。
- 说明:代码评审通过率反映了开发人员的代码质量和遵循编码规范的情况,较高的通过率意味着代码质量较高。
- 计算方法:通过代码评审的代码数量 / 总提交代码数量 × 100%。
8. 性能测试合格率
- 定义:性能测试中通过的测试用例数量占总性能测试用例数量的百分比。
- 目标:≥ 95%。
- 说明:性能测试合格率衡量系统在负载下的响应能力、稳定性等,较高的通过率表示系统能满足性能需求。
- 计算方法:通过的性能测试用例数量 / 总性能测试用例数量 × 100%。
9. 服务可用性
- 定义:系统或服务在规定时间段内的正常运行时间占总时间的百分比。
- 目标:≥ 99.95%。
- 说明:可用性是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指标,较高的可用性意味着系统故障时间少,服务可靠性高。
- 计算方法:系统正常运行时间 / 总时间 × 100%。
10. 用户满意度评分
- 定义:从用户反馈或满意度调查中获得的平均评分,满分为 100 分。
- 目标:≥ 90 分。
- 说明:用户满意度反映了用户对产品的整体体验,包括功能、性能、可用性等方面。
- 计算方法:所有用户评分的总和 / 参与评分的用户数量。